流通,是經濟循環的“大動脈”,連接著生產和消費兩端。
不論是南貨北運,還是西貨東輸,市場的繁榮始終離不開這條“大動脈”的暢通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構建新發展格局,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。
如何打通經濟循環中的各種堵點,讓物、財、信息在這條“大動脈”上“跑”起來?近日,記者在傳化集團看到,作為國內現代物流業龍頭,深耕物流業20年的傳化,從在全國布局公路港,到建起全國智能物流數據網絡,再到接入產業支付、金融服務,一舉打通了物流行業的生態閉環,在暢通國內大循環中發揮著活躍而有力的戰略節點作用。
編織全國“物流大網”
貨車司機的“空車”煩惱少了
跑了1600多公里,經歷26個小時,10月23日中午,安徽籍貨車司機劉軍終于抵達目的地杭州傳化公路港。1小時后,劉軍拿出手機拍下卸載好的貨物,把照片傳給貨主,然后去公路港內的“司機之家”小飯館點了一碗熱騰騰的拉面,佐料則是從家里帶來的辣椒醬。
從重慶到杭州,劉軍已經跑了6年貨運。“跑長途最擔心的就是空車返回,這些年生意好多了,以前我輾轉各大貨運場站,經常遇到沒貨拉的情況。”劉軍說,跑運輸越來越賺錢,得益于這些遍布在全國各地的公路港:不僅能找到貨源,還大大縮短了尋找貨源的時間。
一天之后,劉軍在杭州傳化公路港找到了一個新訂單:將一車紡織面料從紹興運到恩施。“快的話,明天晚上就能回到家,記得買點好菜。”劉軍開心地對電話那頭的妻子說。
在東西貨運的路上,有著無數個像劉軍這樣吃苦耐勞的貨車司機,他們扮演著流通領域中最小的角色,讓天南地北的貨物流動起來。不管是國內大循環,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,循環本身意味著生產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費等各個環節順暢聯通,而其中,物流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。
如何讓這些物流個體活躍起來?2000年,傳化智聯在全國首創公路港模式,并逐步在近百個城市布局公路港項目,織成一張智能公路港全國網。“每一座公路港就像漁網上的一個節點,把人、車、貨聚集起來,連接著企業、商超、貨車和千家萬戶。”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說,成立公路港的最初目的,就是解決物流行業中的找貨難、效率低等問題。
為了貨暢其流,傳化公路港模式不斷創新,更大范圍地將生產和消費聯系起來。今年,杭州傳化公路港進行了改造提升,將原先的停車場改建成2.8萬平方米的倉庫,更大范圍內為制造業企業提供定制化高要求的倉儲、運輸、配送一體化端到端的服務。
“以前我們通過車貨信息匹配,讓物流企業、貨車司機能夠實現快速對接。如今,貨主企業入駐到公路港內,直接派訂單給物流企業和貨車司機,足不出港就完成了流通交易,效率更高。”傳化智聯浙江大區總經理傅建烽對記者說。
打造信息“高速公路”
著急的貨主坐得住了
10月22日14時50分,一條物流信息突然跳躍在傳化智能信息系統平臺上——臺州臨海到溫州龍灣清江路,運送共計3噸的PR管材和配套管件,急求4.2米貨車……
發布這條信息的是臺州某建材企業的相關負責人李經理。“我們一定想盡辦法把貨送到,但你也知道的,這個行業運輸配送的效率一直不高……”發布信息后,李經理忙著跟客戶溝通進展。
一直以來,傳統建材的物流業態較為封閉,信息化程度低,配送貨損率高,導致流通經常出現不暢。但令李經理沒想到的是:傳化智能信息系統平臺接單后,自動將這條貨運信息向傳化公路港內的貨車司機發送。數分鐘后,有3名司機在手機上響應此訂單,經系統擇優選擇,司機丁師傅成了幸運兒。與此同時,李經理也收到了該平臺的回復消息,并告知了接單司機姓名、車牌以及聯系方式。
第二天一早,李經理還未出門就接到了倉庫的消息,貨物已全部裝卸完畢出發。“要是換作以前,我哪里還坐得住,現在通過手機可以實時監控,貨車位置、貨物狀況都可以隨時了解。”李經理說,企業通過接入這個系統,物流成本下降了近10%。
在傳化智能信息系統平臺上,這樣的物流需求僅僅只是數兆流通信息中的一條。通過這個平臺,上游的生產制造業企業、商貿企業,中間的物流企業、承運商,下游的貨車司機,全部被串聯了起來,實現了網上一鍵發貨、一單到底。
在國內大循環中,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。“如何提高流通效率,首要解決的就是因交易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貨車找不到貨源、貨主找不到運力問題。”傳化智聯執行總裁陳堅說,傳化為物流兩端企業打造的這條信息“高速公路”,信息流動速度越快、規模越大,則意味著運力與貨源之間的匹配度越高,從而為各方降低流通成本。
自2019年5月上線以來,傳化網絡貨運平臺服務客戶已覆蓋到大宗物流、普貨運輸、快遞快運等領域。今年,傳化網絡貨運平臺業務實現爆發式增長,累計有效訂單已約100萬單,日峰值訂單金額達5000萬元,日峰值訂單量超8700單,并保持了超過23%的月復合增長率。
打通流通“任督二脈”
缺錢的小微企業上了“白名單”
最近,在河南安陽從事物流生意多年的趙旻遇到一件頭疼的事情:一家皮具生產企業找上門來合作,但對方提出要有3個月的賬期。
“物流行業就是一個甲方市場,上游企業經常通過延長賬期來緩解自身的資金壓力,比如1個月物流服務費30萬元的項目,如果有3個月的賬期,那么我們就要準備約100萬元的現金進行墊付。”趙旻說,物流企業資金回籠太慢,導致很多業務都無法拓展,企業做不大就是這個原因。
舍不得這單大買賣,趙旻開始找銀行貸款,結果碰了一鼻子灰。由于物流企業缺乏有效的資產抵押物,很多銀行都不愿意冒風險。在朋友推薦下,趙旻找到了傳化支付新上線的一個“信用付”產品,沒想到對方居然“放款”了,成功拿到30萬元的貸款。
傳化為何有膽量借錢給這些物流企業?傳化支付總經理張文凱說,自2017年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以來,傳化將消費端互聯網支付手段應用到物流場景,商貿物流企業在平臺上的所有交易數據都會沉淀下來,從而產生大量用戶畫像,分析運算形成產業端的信用評價體系。截至目前,傳化支付已從平臺1000多萬家中小微企業中篩選出上百萬家“白名單”,一旦上了“白名單”,可直接授信。趙旻就是獲益者。
金融和信用,一直是流通領域的“任督二脈”。在流通環節中,幾乎所有的經營主體都有著資金需求,但缺乏相應的金融產品對現代物流體系的支持。張文凱認為,只有不斷完善社會信用體系,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才能出現更多直達各類市場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。
傳化在產業金融領域的創新,正在不斷得到各方認可。今年4月,傳化支付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授牌,成為物流行業首家獲此認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。僅在今年疫情復工后,傳化“信用付”已為600多家中小微企業提供了3000多萬元資金支持,為其降低綜合資金成本30%以上。
一路通,百業興。傳化的“治堵”故事,不正是浙江加快現代流通體系建設,打通經濟循環中的堵點難點,著力打造國內大循環戰略節點的生動寫照嗎?